对政协唐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34089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唐山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加快建设港口氢能产业链条 推动我市“氢经济”国际化发展”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具有成熟的煤化工产业链条和良好的综合性港口,具备一定的氢能产业基础,也具备发展“氢港”的基础条件。贵单位提出的“加快建设港口氢能产业链条 推动我市“氢经济”国际化发展”建议符合我市产业实际,也为氢产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方向。拟采纳贵单位提议。
一、建章立制方面
1是强化政策引导。我市先后出台了《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氢能发展方向。2是在组织领导方面,我市成立了市、县两级新能源指挥部,内设氢能换电工作组,印发了《关于成立唐山市新能源体系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成立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专班,印发了《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内包括《关于成立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的通知》)。确定了唐山市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工作机制,印发了《唐山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方案》。3是大力支持重点企业在我市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其中《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唐山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工作方案》等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唐山港船舶动力氢能替代试点示范;推动京唐港重型卡车、搬运叉车、码头牵引车等重型车辆氢能替代,打造氢能港口示范。探索实施氢燃料电池重卡在进出港口、市属高速公路等区域开展差异性收费试点,享受港杂费、高速公路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二、支持科技研发
组织氢能相关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项目投入,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新能源产业技术”中设立“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专项,支持在氢能产业自主研发双极板、电堆、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支持电解水制氢及储运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应用于移动装备的氢能集成与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围绕唐山市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基地的定位,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及先进企业,加速推动氢能项目生产本地化,提升唐山市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重点培育氢能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部件等研发或制造的高科技企业。提案涉及到的主要工作是发挥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鼓励自主创新,掌握氢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我市积极引进亿华通、长城未势能源、东方电气和国鸿氢能等知名企业,在迁安、乐亭、高新和曹妃甸等区域建设具有唐山特色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构建氢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条现代化的氢能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情况
1是立足于产业优势,瞄准氢能产业方向,以工业副产氢为主,实施了中溶科技制氢、九江焦化制氢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着力推动滦州美锦制氢、滦南东方制氢、开平大唐绿氢制氢、玉田海泰碱性电解水制氢、河钢制氢一期、氢扬甲醇制氢等项目实施,打造京津冀氢能供应基地。全部建成后全市制氢能力预计可达27830吨/年。
2是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高新区谦辰新能源公司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已经投产;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氢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平台和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处于厂房装修阶段;曹妃甸未势能源科技(唐山)有限公司已经投产;迁安唐山锐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项目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加快推动15MW光伏制氢示范项目、张家口至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海德利森加氢站设备生产项目、首钢焦炉煤气制氢项目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储氢、运氢装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四、氢能利用情况
全市现有氢能源重卡1311辆,主要应用场景为钢铁企业原材料及成品运输。已建成加氢站项目11个,日加注能力小计17.3吨。在建和谋划加氢站项目共18个,日加注能力33吨。全部建成后全市日加注能力预计可达50.3吨。
持续推进氢冶金技术研发,纵横钢铁与中冶赛迪合作研发,2023年5月投产的高效富氢碳循环高炉项目,高炉焦比减低18kg/t,煤比减低30kg/t,高炉碳素燃料消耗比国内常规高炉降消耗10%,每年可减少C02排放近40万吨,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五、强化交流合作
鼓励有关氢能企业与省、市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等开展深入合作,提升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主办单位: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
联系电话:0315-2850010 地址:唐山市建设南路47号